【第一章 砖瓦里的科技诗】
■ 岳阳路200弄:科学家公寓变身"科技人文会客厅"
■ 黑石公寓的音乐密码:百年建筑里的数字录音棚
■ 徐汇艺术馆的"数字策展人"实验
【第二章 弄堂口的全球化】
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 ● 安福路话剧生态圈:从市民剧场到国际戏剧节
● 武康大楼底商的"三明治店铺"现象
● 韩国设计师在湖南路的"东方元素"工作室
【第三章 居委会里的创新】
419上海龙凤网 ◇ 乌鲁木齐中路社区的"外籍议事员"制度
◇ 高安路"弄堂博物馆"的居民策展模式
◇ 永嘉路"口袋花园"的共建故事
【特别记录】
上海品茶论坛 1. 消失的修鞋铺:最后一位皮匠的口述史
2. "阳台音乐会"运动:当肖邦遇见评弹
3. 街道摄影师的对比档案:1995vs2025
【记者手记】
在采访衡复风貌区总规划师李教授时,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:"我们不是在保护建筑,而是在延续生活。每一扇梧桐树下的窗户,都应该既有记忆的温度,又有未来的亮度。"这句话或许道出了上海城市更新的真谛——让历史的年轮与创新的脉搏在同一空间和谐共振。